学位点介绍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位 | 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招生代码085901)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5-09-09



n 学位点简介

2000年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岩土工程硕士点获批,是广东省第一批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土木工程学科第一个硕士点。学科积淀深厚,实力稳居省内前列且发展势头强劲。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坚实支撑下,结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对岩土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设立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成为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体系中极具特色与潜力的重要方向。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学科方向,岩土工程硕士点依托学科完备的科研平台与高水平师资团队,紧密围绕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需求与前沿动态。我们致力于培养拥有扎实的岩土力学理论基础出色的工程实践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并具备强烈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加固、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岩土工程灾害防控(如滑坡、基坑变形)、环境岩土工程及智慧岩土监测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n 师资队伍

岩土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龄、学缘结构合理、整体本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在岩土方向招生的导师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

其中岩土工程研究所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讲师3,博士率100%,其中9位教师有博士后研究经历、9位教师国家公派海外留学一年以上。

另外在广东省建研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盾建建设有限公司等一线科研、设计及施工单位聘有工程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20余名


n 教学科研平台

天游ty8检测中心实验中心成立于20019月,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高校国际合作创新平台”等15个本科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目前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3202台套,设备总值7156.74万元,教学与科研实验室面积达8395平方米。岩土工程实验室是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重点建设的专业基础实验室,拥有三轴、直剪、固结、现场测试等仪器设备100余台()实验室占地面积约为778㎡,分上下两层,其中一楼设置有生物岩土实验室、微观土力学实验室、岩石实验室、蠕变实验室等子实验室,二楼设置有渗流实验室、边坡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等子实验室。实验室对师生的科学研究实行全面开放,拥有先进的SPAX-2000静动真三轴测试系统、全自动固结仪、刚性三轴压力机、应变式直剪仪、测桩仪、自动智能声波仪、多功能测试仪、测余仪以及各类原位测试等较完整的岩土测试设备和一个地下工程原位测试基地,还拥有大型通用正版有限元软件和工程应用软件。

蓝色的海报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n 教学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14项、省部级18项、市厅级5项及重大横向课题40余项,研究经费1500余万元。涉及的课题有高度、接地气,为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在岩土学科领域累计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获得年度百篇最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高被引论文10篇。目前在岩土学科领域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协会科技进步奖11项。

岩土学科老师带头或参与编辑著作教材10余本,编制行业标准5项,包括全国注册考试等相关行业规程若干项。近年来在教学成果上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广东省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项,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2人获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十佳青年授课教师称号,2人获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多名教师获得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我最喜爱的教师”、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n 研究方向与培养目标

学位点下设院士工作站1个,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研究院1个,立足于大湾区聚焦学科前沿,形成了(1滨海软土/污泥固化技术及资源化利用、(2微生物岩土工程、(3)特殊岩土体灾变机制与安全调控理论、(4)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与工程/生态防护技术、(5)重大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大数据与智能平台技术、(6)陆海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系统、(7)岩土土体本构及地下工程抗震等6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滨海软土/污泥固化技术及资源化利用

微生物岩土工程

2 特殊岩土体灾变机制与安全调控理论

3 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与工程/生态防护技术

4 重大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大数据与智能平台技术

5 陆海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系统

6 岩土土体本构及地下工程抗震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宽广的岩土工程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卓越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能独立从事复杂岩土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1. 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知识:掌握数学、力学、地质学等坚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地掌握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本构理论、数值分析、灾害防治、环境岩土工程等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前沿发展动态。

2. 卓越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具备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岩土工程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或技术研发工作,并在本专业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3. 出色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先进理论、现代技术手段和规范,独立承担重大岩土工程(如边坡、隧道、地基、地下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监测、评估与加固等关键技术工作,具备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4. 全面的职业素养与发展潜力:恪守学术道德与工程伦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沟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胜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教学、技术管理或领导工作。

n 奖助体系

学校设立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0000//学年;二等奖学金6000//学年;三等奖学金2000//学年。一年级覆盖率为100%,二、三年级覆盖率为80%。对在校全日制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学校设立各单项奖学金包括优秀硕士研究生干部奖、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奖、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奖。硕士生入选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可获1万元/年奖学金,若获得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机会,学校将另外提供10万元/年的经费资助。学院合作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如华创测绘奖学金等。

研究生助学金不分等级,100%覆盖,标准为6000/人年,按每年10个月发放。学校设有硕士研究生兼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管理助岗位。鼓励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按劳取酬。国家助学贷款亦适用于研究生。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派往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课题的研究生,按不低于1500/月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n 人才培育

专业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科教融合的培养理念,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项目。近五年来,研究生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岩土工程学报》、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5项;8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专业定期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院士、国家级人才和行业专家开展学术报告,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专业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学院与系所每年持续开展地质实习实践结构设计竞赛、师生羽毛球赛、师生户外徒步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地基安全科普”“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等志愿服务,以及迎新晚会、心理嘉年华、职业发展规划沙龙等多元文化活动,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n 社会资源(科教融合、产学研等

与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盾建建设有限公司等10家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了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参与重大工程实践和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实平台。长期聘请大型设计院、工程局的总工程师和资深专家担任产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工程实训与学位论文指导,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职业能力。依托企业工程实践平台,组建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地质灾害预警等方向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


n 就业去向

本专业方向自授予以来,所有学生均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就职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分院等大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等建筑施工企业,自然资源局、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等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与高校,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海上风电行业等工程咨询、检测与监测公司或新兴行业与跨界领域。从就业分布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内发展,涵盖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的毕业生评价颇高,均已成为各自单位的核心力量。


n 优秀校友

刘添俊,2005届岩土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主持省科技厅科技项目1项、广州市科信局科技项目1项;参编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

孙世永,2007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曾获国家级、省级设计和技术奖20余项。工作单位:广州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参与200余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项目,参编6本行业规范及专著,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

何钦,2008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曾获“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铜奖等奖项;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监测与测绘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主研住建部科技课题2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课题1项,主/参编标准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刘合伍,2010届岩土工程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获省级二、三等奖和市级一、二等奖。主持中国先近阿秒激光设施等项目1000余项,参编地方标准1部、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

万灵,2011届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聘),曾获中国施工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工作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10余项,参编地方标准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杨春山,2012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工作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部门副职。主持/参与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厅局级课题7项,参编行业标准15项,发表核心论文近70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指导研究生5人。

刘锦伟,2013届岩土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曾获中国铁建优秀党员等称号;工作单位: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岩土事业部,经理、党支部书记。参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级重特大工程项目10余项,参编规范8部,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

肖荣军,2013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获广东省地质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等奖项;工作单位:广东省地质局佛山地质调查中心,设计部部长。主持完成岩土工程设计项目等300余项,编写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型专利20余项。

温忠义,2014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曾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省勘协科技奖一/二等奖等行业各类奖项30多项;工作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部门副职。参与项目60多项,发表论文15篇、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7项。

周世宗,2017届岩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曾获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工作单位: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科研及技术咨询。参与科研课题15项,参与危大工程方案评审100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

戴君,2017届土木工程硕士,中共党员,工程师,曾获优秀毕业生、校级奖学金、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工作单位: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部门副部长。参与科研项目5项,发表期刊论文2篇。

王杰,2024土木工程硕士,共青团员,曾入选广大工业大学研究生卓越应用人才培育计划,获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工作单位:中南大学,博士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个项目,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

n 招生科目与招生咨询

本学位点每年参与“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研究生招生咨询会”,针对招生政策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考试科目、导师团队建设、基地联合培养计划及考研经验交流等,为考生提供现场解答。每年不定期举办3-5场不同主题的讲座,内容涵盖研究生报考、招生、推荐免试、培养等,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近五年内岩土工程方向录取的学生人数平均在20人左右。

学位点招生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阶段。初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一、结构力学。复试与录取工作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进行。以同等学力(以报考时为准)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在材料力学、有限单元法、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等五科目中任选两门。

天游8线路检测中心自然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人文气息浓郁,学校与学院为一批批才华横溢、多元化的学生提供优越的平台,用科学、技术与学术为21世纪的国家与世界服务。欢迎身怀抱负、志同道合的你一起加入广工测绘大家庭,具体信息可以参考学院网站,或者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如下:

学院网站:/

学院招生QQ群:744643763

招生咨询电话:020-39322510

联系人:赵老师

邮箱:3487386982@qq.com